2021-05-13
國有史,方有志,族有譜,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傳統(tǒng)。譜,是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(tǒng)編成的表冊圖籍。族譜,俗稱宗譜,又稱家譜、家牒,還有叫家乘等的,是同宗共祖的血親集團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。叫宗譜者,由始祖稱祖,繼者為宗之說而來,意為同一祖廟的同宗族人之表冊圖籍,如《河東聶氏宗譜》;叫家譜者,就是家世系之表冊圖籍,如南?!堵櫴霞易V》、《孔子家世譜》;叫族譜者為全宗族成員之表冊圖籍,如江西金溪《崇陽聶氏族譜》。
同一種表冊圖籍,由于看法角度不同,而形成多種書藉名稱,其實都一樣。族譜蘊藏著有關人口學、社會學、民族學、民俗學、經(jīng)濟史、人物傳記、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,對開發(fā)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。特別是孔、孟、顏、曾四大圣裔和皇族的族譜善本,有可能成為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由于族譜記載著上下五千年,橫連千萬家的本族世事,負載的信息數(shù)量十分龐大,所以族譜是記載宗族衍生的歷史標本,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魄寶的組成部分,對族人來說,族譜可以明淵源、聯(lián)族屬、綿血統(tǒng)、詳世系,是傳家之寶。
唐朝以前,只有國史沒有族譜,如果說有族譜的話,也是象寫史記一樣地寫小家庭歷史的世系家牒。一般都是些封建貴族大宗,夸大功名業(yè)績,為祖宗歌功頌德,樹碑立傳而已。隨唐至宋朝初期,百家姓氏各自大造(修)族譜,譜式譜例五花八門,呈現(xiàn)百家爭鳴的修譜熱潮,最后由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和蘇洵二人將族譜規(guī)范為:分出內(nèi)外世紀以清源本,又用大小書以聯(lián)圖甲支派。支圖每以五世一提,如孟子所云,五世而斬,法五服之意義,再提而成為九世,如堯典所云,九族既睦,取九族之親之意義,以此延伸至十世、百世,以至億萬世久久相傳之含意。由于歐蘇體例的格式表冊非常簡易,言簡意駭,查閱上下幾百年幾十代世系以至幾千年幾百代的世系都能垂手可得,一目了然。并且基于理學原理(理學原理另外分章解說),又合乎陰陽學說,以及其體例的實用性強等優(yōu)點。另一方面,由于名人效應,歐陽修和蘇洵二人是當時大宋時期的大文豪,文壇領袖,歐陽修又是宰相,于是,眾族效仿,蔚然成風,至今經(jīng)歷千年歷史的檢驗,依然實用,而且方興未艾??偟目?,族譜的修撰格式有一個從簡單譜系、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(fā)展過程。我國族譜絕大多數(shù)是以傳統(tǒng)歐蘇體例為范本,將族人的生(包括學歷、職務、功名、居住)、婚(包括配偶、孕育)、卒、葬(包括墓地或壽穴及穴山坐向)用最精簡準確的語言如實地記錄下來的表冊。
目前,聶族各支都在興修族譜,應該注意族譜修撰格式,既不要太簡單,也不要太復雜,現(xiàn)代比較標準的格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。
一是譜序。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(nèi)容,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,以及跋語等。外族寫序人通常是當時、當?shù)氐拿?,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系的人。譜序跋的內(nèi)容大致是修譜緣由、修譜經(jīng)過、家族淵源傳承,有的譜中還闡發(fā)一些修譜理論。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(shù)增多,序跋也不斷增多,所以一些大型族譜,其序跋篇幅很大。通常情況是續(xù)修次數(shù)越多,譜序就越長,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。
二是譜例。即修譜凡例,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、體例、領譜和族譜的管理原理。
三是先世考。主要考述本姓來源、本族的歷史和分支遷徙情況,爾后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、有德行功業(yè)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,并附像贊。
四是恩榮錄。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、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。
五是家法族規(guī)。清末民初所修的族譜中,一般都是舊規(guī)、新規(guī)分列,內(nèi)容龐雜,財產(chǎn)婚姻、祖業(yè)管理、家族往來,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,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(cè)重,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(nèi)容。
六是祠堂墳墓。對祠堂、祖墳的修建歷史、建筑規(guī)模、地理位置等進行記載,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。還可收錄有關宗祠的管理規(guī)章,歷代相關的碑文、記頌等。
七是世系。這是族譜的主要內(nèi)容。世系可分兩種形式,一是世系傳錄,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,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、生卒年月、簡要閱歷、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;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,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。
八是傳記,包括行狀、墓志銘、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。傳記又有德行、孝友、烈女、仕宦等篇目,與地方志的體例大體一致。
九是仕宦錄,或稱科第錄,登載族內(nèi)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,并簡要記載他們的業(yè)績及著述。
十是族產(chǎn),包括祀田、祖山、義莊、廟產(chǎn)、房屋等。同時記載族產(chǎn)的數(shù)量、買賣情況、管理細則、收支賬目以及經(jīng)營租佃情況。
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。收錄族人或與家族相關的各種著述詩文。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的名勝古跡、山水橋梁、庵寺書院和亭臺堂舍等。
十二是字輩譜與領譜字號。 修撰族譜千萬不要脫離修譜原旨,摻雜不必要的內(nèi)容。據(jù)有人調(diào)查湖南修譜情況,披露兩個笑話:
一是[望城]《龍?zhí)撂K氏族譜》二十六卷(2000年武功堂鉛印本),10冊函裝,紙質(zhì)精良,印刷、裝幀堪稱上乘。纂修者是上海鐵路局系統(tǒng)的一位退休干部,1948年由長沙考入京滬杭區(qū)鐵路局。是譜為民國十五年(1926)龍?zhí)撂K氏七修族譜的增補本,增補“1926年至今子孫徙居各地已蒐集之資料”,大量的篇幅是纂修人為其祖父、父母撰寫的祭文和自己八十壽慶的情況,包括“八十壽贊”、“壽慶志盛”、致壽詞、答謝詞、文藝演出,甚至包括劇目、演員情況,還有大量彩色照片,有一冊之多,一族之譜幾成一家之譜,這樣的譜就不是為族人修的了,而是自己修給自己看的小家譜了。
二是[益陽]胡氏十修族譜,1999年鉛印本,纂修者是益陽師范高等??茖W校的一位退休教師。是譜前言中引用列寧語錄“忘記過去,就意味著背叛!”用高爾基等外國文學家的話作為“補白”。第十二章是纂修者的夫人摘自六七十種報刊雜志的育嬰撫幼的資料,“做合格的父母,養(yǎng)最好的后代”,72個頁碼,占全書267個頁碼的27%,確屬不倫不類,是對家譜“神圣”的一種褻瀆。該族共有人口360多人,絕大多數(shù)是農(nóng)民,且因修水庫而遷徙益陽各地,按戶攤派,每人10元,少數(shù)戶拒交,“多數(shù)人(尤其是年輕人)不重視,不參予”(見該譜“編后記”),印了124本,用別人的錢,塞自己的私貨,美其名曰:供族人參考。這就要不得了。
論文出處(作者):聶金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