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4-18
【家族】與您有血緣關(guān)系的族人所形成的家庭組織。
【世系】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(tǒng),也叫世系表。用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(guān)系,通常五代為一表。
【祖籍】祖宗的出生地。祖宗家族的上輩,多指較早的。
【房支】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個房支。
【輩分表】家族世系的次序表需要進行考證的家譜內(nèi)容。例如,姓氏來源,遷徙經(jīng)過和原因等。
【家訓(xùn)】是家族的法規(guī)。內(nèi)容基本上為修身、齊家、守法等方面。其中一部分包括:規(guī)約、訓(xùn)語、廟規(guī)。
【規(guī)約】就是族人必須遵守的規(guī)則,如:家法。
【訓(xùn)語】就是教人做人行事的道理,也稱為家教。
【廟規(guī)】也稱家禮。為家族祭祀禮儀,如:祖廟、祠堂組成、祭祀、婚喪禮儀等。
【祠堂】記錄家族祠堂的歷史與現(xiàn)狀、規(guī)則、神位、世次、田莊管理以及祖墳、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。
【始祖】指得姓始祖,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遠祖。
【始遷祖】指的是某個地方最初遷徙過來的祖先。
【祖宗】對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稱。
【譜牒】記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書。
【家乘】春秋時期晉國史書名《乘》,后因稱史籍為史乘。宋黃庭堅有《宜州乙酉家乘》是日記性質(zhì),后人撰寫家族之始史,襲用《家乘》知名,內(nèi)容廣泛且詳盡,如黃帝誥命、圣旨、家族名臣給黃帝的奏疏,家族賢達傳記、墓志、可考、著作名錄等皆可寫。
【考】一指“老”;二指“父親”。后只稱亡父為考。
【妣】一指祖母或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祖先;二指母親?!案笧榭?,母為妣”,后來至用指亡母。
【乏嗣】缺乏繼承人。
【止】一般指已婚無后代(兒子),就去世的人。
【冢子】即嫡長子,古代指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。
【諱】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。
【亡丁】在宗譜中記敘為死去的男子。
【紅丁】在宗譜中記敘為目前在世活著的男子。
【旺丁】又名望丁、在宗譜中記敘為還沒有出生的。
【謚號、謚】帝王、貴族、大臣、士大夫死后,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。
【昭穆】古代宗法制度,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,以始祖居中,二世、四世、六世,位于始祖的左方,稱昭;三世、五世、七世位于右方,稱穆;用來分別宗族內(nèi)部的長幼、親疏和遠近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宗伯》:“辨廟祧之昭穆?!焙髞矸褐讣易宓妮叿?。晉陶潛《陶淵明集》贈長沙公詞序:“長沙公于余同族,祖同出大司馬,昭穆既遠,以為路人。”
【出嗣、嗣】嗣即繼承,接續(xù)。出嗣:在封建宗法制度下,把自己的兒子給沒有兒子的親屬作過繼子。
【承祧】承奉祖廟的祭祀。后亦稱嗣子為承祧子。祧:古代稱遠祖的廟。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繼先代,稱承祧。
【雙承】繼承兩支的祭祀。
【嗣子、嗣孫】無子者以同輩兄弟之子過繼為后人,稱“嗣子”。過繼孫輩的,稱“嗣孫”。
【乏嗣】缺乏承繼人。
【出贅】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,宗譜中書'出贅某地某姓'。
【入贅】指外姓男子招女婿進來。
【招贅】舊譜世系表均以男子為主體,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掛線,故表述為'××贅婿,本姓×'。現(xiàn)時修譜,招女婿多數(shù)以本姓女子掛線,這里主語變成了女性,故應(yīng)用'招贅',也可用'贅'或'招'。
【孀贅】孀贅即丈夫死后,妻子再找一個男人上門,俗稱'黃泥畔'。
說明:認定是否招贅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為準(zhǔn),而應(yīng)以所生子女姓母姓為準(zhǔn);孀贅情況目前時而可見,但是我們在修譜時注意,入譜均以正式婚姻為準(zhǔn),如果找個老來伴,但未領(lǐng)結(jié)婚證,還是不錄為好。
【止】一般指已婚無后代(兒子)即去世。
【早卒】早年去世。
【流寓】寄居他鄉(xiāng)。
【配】元配。初娶的妻子,也稱“嫡妻”。繼配。元配亡故后,繼娶之妻。
【嫡、庶】“嫡”與“庶”相對,“嫡”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;“庶”指妾,又稱副室、偏房。
【守節(jié)】在封建社會中,婦女在丈夫死后,立志不嫁,直到老死就是守節(jié)的行為,這樣的婦女稱為“節(jié)婦”。
【適】用于女孩兒出嫁,適代表嫁。
【契】古代把合同、總賬、案卷、具結(jié)都稱作契,后單稱買賣的文卷為契。
【契約】雙方或多方同意訂立的條款、文書。
【司廳】即驛丞。明清時,各州縣設(shè)驛站之地,均設(shè)驛丞。掌管驛站中儀仗、車馬、迎送之事。
【翰林院】官署名,唐初置翰林,為內(nèi)廷供奉之官,本以文學(xué)備顧問,得參謀議,其時醫(yī)、卜、伎、術(shù)、方士僧道,皆得待詔翰林,非盡文學(xué)之士。玄宗開元初始置翰林院,以張九齡、張說、陸堅等掌四方表疏批答、應(yīng)和文章,號“翰林供奉”,與集賢院學(xué)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(yīng)承皇帝的各種文字。開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為學(xué)士,別置學(xué)士院,專掌內(nèi)制。宋設(shè)翰林學(xué)士院,職掌在內(nèi)朝起草詔旨。此外在內(nèi)侍省下設(shè)翰林院,總天文、書藝、圖畫、醫(yī)官四局。明將著作、修史、圖書等事務(wù)并歸翰林院,成為外朝官署。清沿明制,翰林院掌編修國史及草擬制誥等,其長官為掌院學(xué)士,滿、漢各一人,由大學(xué)士、尚書中特派,所屬職官有侍讀、侍講、修撰、編修、檢討和庶吉士等,無定員。
【國子監(jiān)】國子監(jiān)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(xué)府。國子監(jiān)設(shè)六堂,分別為:率性堂、誠心堂、崇志堂、修道堂、正義堂、廣業(yè)堂,是貢生、監(jiān)生們的教室;國子監(jiān)設(shè)祭酒、司業(yè)以及學(xué)正、助教、主教、主事、收掌、對讀等學(xué)官,品秩為從正四品到九品。
【內(nèi)三院(內(nèi)翰林)】清官署名,天聰十年,置內(nèi)國史院、內(nèi)秘書院、內(nèi)弘文院,各設(shè)大學(xué)士一人。內(nèi)弘文院掌注釋歷代行事善惡、進講。合稱內(nèi)三院,康熙九年改為內(nèi)閣。
【處士】古時稱德才兼?zhèn)涠粸楣俚娜耸俊?/p>
【伯仲叔季】兄弟排行。伯是老大,仲是老二,叔是老三,季是老四。
【封贈】封建時代施恩臣下,實行封贈之制。即將文武官員的官爵、有關(guān)名號授予其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。存者稱“封”,歿者稱“贈”。一品高官可封贈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三代,連同妻室共四代。以下有兩代、一代,品位低流官只封贈妻室而不追及上代。
【誥命】在明清之際,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、妻室授予爵位、名號時,皇帝命令有“誥命”與“敕命”之分。五品(含五品)以上授誥命,而針對官員本身的叫“誥授”,針對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及妻時,存者叫“誥封”,歿者叫“誥贈”;六品以下授敕命,稱“敕授”、“敕封”、“敕贈”。
【例授】循例授官。清制封典,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:授予本人者為“例授”;因推恩而授給本人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及妻之存者為“例封”,其歿者為“例贈”。
【貤封】清制,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(遠祖、伯叔或外祖父母等)稱為“貤封”、“貤贈”。
【議敘】清制,吏部考核官吏后,對成績優(yōu)良者加級或紀錄,以示獎勵,稱“議敘”。功多者加倍議賜獎勵稱“優(yōu)敘”。又由保舉而任用的官員亦稱“議敘”,如議敘知縣等。
【承蔭】明清時,憑借上代的余蔭而授的官職叫承蔭。
【恩榮】由皇帝批準(zhǔn)下旨,賜與榮典,予以褒獎,為“恩榮”。清中期以后,冠以恩榮的官秩,多由朝廷籌餉特許而捐納取得的品級。
【揀選】各省若因本省人員不敷差遣,可要求于候補人員中挑選相宜者委用,經(jīng)吏部奏請后,由特派大臣負責(zé)揀選。
【署理】是指代理、暫任或試充官職的意思。
【庠生】明、清時,府、州、縣學(xué)的生員為庠生。
【廩生】明洪武二年,朝廷令府、州、縣皆置學(xué),府學(xué)生員四十人,州、縣以次減十,人月給廩米六斗。后來名額增多,食廩者謂之廩膳生員,省稱廩生;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,省稱增生,無廩米;后來名額再增,稱附學(xué)生員。清沿明制,廩生名額及待遇視州縣大小而異,月給廩餼銀四兩。經(jīng)歲、科兩試成績優(yōu)秀者,增生可依次升廩生,稱補廩,廩生可依次升國子監(jiān)學(xué)生,稱歲貢。童生應(yīng)試,例須覓廩生具保無冒籍、頂替、匿喪等情,稱廩保。
【貢生】科舉時代,挑選府、州、縣生員(秀才)中成績或資格優(yōu)異者,升入京師的國子監(jiān)(太學(xué))肄業(yè),稱為貢生。明代有歲貢、選貢、恩貢和納貢;清代有恩貢、拔貢、副貢、歲貢、優(yōu)貢和例貢。
【舉人】明清專稱鄉(xiāng)試登第者為舉人。
【進士】明清時,舉人會試中式,殿試一甲三名,賜進士及第,二甲賜進士出身,三甲賜同進士出身,通稱進士,凡列銜皆先書賜進士及第或出身。
【大學(xué)士】官名。唐、宋、明、清皆設(shè),職權(quán)不一。唐中宗景龍二年,修文館置大學(xué)士四員,宋有昭文館大學(xué)士、集賢殿大學(xué)士,以首相、次相分領(lǐng)。明初政歸六部,洪武十五年置華蓋殿、武英殿、文淵閣、東閣大學(xué)士以備顧問,秩僅五品。其后增設(shè)謹身殿大學(xué)士。宣宗時,楊士奇、楊榮、楊溥入閣,乃以師保尚書兼大學(xué)士,官尊于六卿。清因之,設(shè)殿(保和、文華、武英)閣(體仁、文淵、東閣)大學(xué)士四人,協(xié)辦大學(xué)士二人,秩皆正一品;贊理機務(wù),表率百僚,遂為宰相之職。
【庶吉士】官名,明洪武初采《尚書·立政》“庶常吉士”之義,置庶吉士,六科及中書皆有之,永樂二年始專隸于翰林院,以進士之擅長文學(xué)及書法者任之。清因之,設(shè)庶常館,進士殿試后朝考前列者,得選用為庶吉士。肄業(yè)三年期滿再經(jīng)考試,按等第而分別授職,謂之散館。二甲進士授編修、三甲授檢討,不入選者,內(nèi)用六部主事,內(nèi)閣中書;外用知縣。
【六科給事中】官名,明初沿前代設(shè)給事中,洪武六年開始分為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科,各設(shè)給事中,輔助皇帝處理奏章,稽查駁正六部之違誤。每科又設(shè)都給事中一人及左右給事中各一人以總司之。給事中衙署即在午門外東西朝房,章奏均必經(jīng)其手,故權(quán)勢尤重。與各道監(jiān)察御史合稱科道,同有建言及進諫之責(zé)。又合稱臺垣,臺指御史,垣指給事中。清初沿明制,六科設(shè)掌印給事中滿、漢各一人,給事中滿、漢各一人,秩為正五品。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,職權(quán)范圍已大為縮小。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撤銷六科,仍通設(shè)給事中。
【光祿大夫】文、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代正一品升授特進光祿大夫,從一品升授光祿大夫;清正一品。
【榮祿大夫】文、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代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,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;清從一品。
【資政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,升授資政大夫,加授資德大夫;清正二品。
【通奉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,升授通奉大夫,加授正奉大夫;清從二品。
【通議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,升授通議大夫,加授正議大夫;清正三品。
【中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,升授中大夫,加授大中大夫;清廢。
【中議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四品加授中議大夫;清從三品。
【中憲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,升授中憲大夫;清正四品。
【朝議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,升授朝議大夫,加授朝請大夫;清從四品。
【奉政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,升授奉政大夫;清正五品。
【奉直大夫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五品初授奉訓(xùn)大夫,升授奉直大夫;清從五品。
【承德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,升授承德郎;清正六品。
【儒林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六品初授承務(wù)郎,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,吏員出身者升授宣德郎;清從六品授儒林郎,吏員出身者授宣德郎。
【文林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,升授文林郎,吏員出身者授宣議郎;清正七品授文林郎,吏員出身者授宣議郎。
【徵仕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為從七品初授從事郎,升授徵仕郎。清從七品。
【修職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,升授修職郎;清正八品。
【修職佐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,升授修職佐郎;清從八品。
【登仕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九品初授將士郎,升授登仕郎;清正九品。
【登仕佐郎】文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九品初授將士佐郎,升授登仕佐郎;清從九品。
【驃騎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,升授金吾將軍,加授龍虎將軍。
【鎮(zhèn)國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二品初授鎮(zhèn)國將軍,升授定國將軍,加授奉國將軍。
【昭勇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,升授昭護將軍,加授昭武將軍。
【懷遠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,升授定遠將軍,加授安遠將軍。
【明威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,升授宣威將軍,加授廣威將軍。
【宣武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,升授顯武將軍,加授信威將軍。
【武德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,升授武節(jié)將軍。
【武略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,升授武毅將軍。
【昭信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,升授乘信校尉。
【忠顯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明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,升授忠武校尉。
【建威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一品。
【振威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一品。
【武顯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二品。
【武功將軍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二品。
【武義都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三品。
【武翼都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三品。
【昭武都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四品。
【宣武都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四品。
【武德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五品。
【武德佐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五品。
【武略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六品。
【武略佐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六品。
【武信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七品。
【武信佐騎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七品。
【奮武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八品。
【奮武佐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八品。
【修武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正九品。
【修武佐校尉】武職官員的官階稱號。清從九品。
【云騎尉】清代為世爵名。為獎賞作戰(zhàn)有功或陣亡將士而授的爵位。
【翰林】翰林,即文翰之林。翰林院是一個帶有濃厚學(xué)術(shù)色彩的官署。在院任職與曾經(jīng)任職者,被稱為“翰林官”,簡稱“翰林”,是傳統(tǒng)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。
【翰林院待詔】明清時,翰林院中置有待詔官職,掌校對章疏文史,官秩從九品。
【主事】明代為各部司等官中最低的一級,官秩正六品。清代沿襲。進士分到各部,先補主事,遞升員外郎、郎中。
【署正】在清代,此官職配置于朝廷之神樂署,官秩為正六品。
【典籍】官名。明翰林院及國子監(jiān)皆有此官,掌文牘及金錢出納等事務(wù)。清內(nèi)閣置典籍掌章奏文移,國子監(jiān)置典籍掌書籍碑版。官秩從九品。
【禮部儒士】明清時在禮部設(shè)的文筆官員。
【光祿寺署正】光祿寺為掌管宮廷膳食的官署。下設(shè)四署,署的主官為署正,官秩從六品。
【鴻臚寺序班】鴻臚寺為掌管朝會、賓客、吉兇儀禮之事的官署。主官為鴻臚寺卿。序班為鴻臚寺屬員,官秩從九品。
【布政司】全稱“承宣布政使司”簡稱“布政司”,為明清省級地方最高行政機構(gòu)。長官為布政使,官秩為從二品,掌管一省的民政、田賦、戶籍。
【布政司理問】布政司設(shè)理問所,掌勘核刑名案件。理問所設(shè)理問一人,官秩初為正四品,后降為從六品。
【布政司經(jīng)歷】布政使屬官,主管出納文書事,官秩為從六品。
【衛(wèi)經(jīng)歷】衛(wèi)設(shè)經(jīng)歷司,管理文牘、軍民詞訟及儒學(xué)等。經(jīng)歷司設(shè)經(jīng)歷職官一人,官秩從七品。
【攢典】明代稱倉庫、務(wù)、場等處的吏役。
【知府】官名,明清府的行政長官,管轄所屬州縣。明為正四品。清沿明制,官秩為從四品。
【府同知】官名,府的副職稱為同知,官秩為正五品。
【府通判】知府的屬官,主管地方治安,官秩為正六品。
【府經(jīng)歷】知府的屬官,主管出納文書事,官秩為正八品。
【府大使】府中管理專項業(yè)務(wù)的官員,官秩從九品。
【知州】州的行政長官,官秩一般是五品或六品。
【州同知】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職,官秩從六品。
【州同】清代知州的佐官。屬于直隸州的,相當(dāng)于州同知;屬于散州的,則與州判分掌糧務(wù)、水利、海防、巡捕諸事,官秩均為從六品。
【州判】清代知州的佐官。屬于直隸州的,相當(dāng)于州同知;屬于散州的,則與州同分掌糧務(wù)、水利、海防、巡捕諸事,均從七品官。
【學(xué)正】學(xué)官名。明清時州設(shè)學(xué)正,掌教誨所屬生員。官秩為從六品。
【州吏目】州官的屬員,掌理官署內(nèi)部事務(wù),官秩從九品。
【知縣】官名??h的長官,管理一縣行政,稱“知縣事”,簡稱知縣,官秩為正七品。
【縣丞】官名。縣之副職,官秩為正八品。
【主簿】官名。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,官秩為正九品。
【教諭】學(xué)官名。明、清縣學(xué)均置,掌文廟祭祀,教育所屬生員。官秩為正八品。
【訓(xùn)導(dǎo)】學(xué)官名。明、清于府、州、縣學(xué)均置訓(xùn)導(dǎo),輔助教授、學(xué)正、教諭教誨生員。官秩為從八品。
【典史】官名,知縣下掌管緝捕、監(jiān)獄的屬官,官秩為從九品。
【吏員】吏員是衙門中操辦具體事務(wù)的人員,又稱典吏。
【都司】明清武官名,官秩正四品。
【守備】明清武官名,官秩正五品。
【鎮(zhèn)撫】明代武官名,主管巡察、緝捕,官秩從五品。
【千總】明清武官名,官秩正六品,又分為營千總、衛(wèi)千總、守御所千總等。
【把總】武官名,明設(shè)營的統(tǒng)兵官位次于千總;各地總兵屬下軍官,位次于守備。
【千戶、百戶】宋元明衛(wèi)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,元置大都督府,管轄三衛(wèi)三府。衛(wèi)府都有千戶所,有行軍千戶、屯田千戶、守城千戶、欽察千戶等名稱。后千戶所改為兵馬司。明京衛(wèi)也有千戶所。千戶下設(shè)多個百戶所。
【外委】清代額外的下級武官。外委千總官秩為正八品,外委把總官秩為正九品。
【艦船正管】清代海軍武官名,即艦長,由千總充任。
【巡檢】明清時,掌管社會治安的武官,官秩為九品。
【土官】“土官”是相對于“流官”而言,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賜的少數(shù)民族地方官。
【致仕】官吏因年老或有病不能繼續(xù)任職而辭去官職,這就是古時的“致仕”(退休)制度。
【一品夫人】正、從一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夫人】正、從二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淑人】正、從三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恭人】正、從四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宜人】正、從五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安人】正、從六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孺人】正從七品,正、從八品,正、從九品官員妻子的封號。
【鄉(xiāng)飲耆賓】明清制,每歲舉行一次,朝廷使州縣遴選年高德勛之士紳,頭名為耆賓,次之者為介賓,余者為眾介賓。以鄉(xiāng)飲酒禮譽之,授“鄉(xiāng)飲耆賓”等稱號。
【壽官】為明清時的一種閑職官員,沒有具體的職事,類似現(xiàn)在的榮譽稱號,是對高齡老人(一般要超過85歲)的榮典。
【耆儒】指年高的學(xué)者。耆:指六十歲以上的人。
【直隸】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于京師的地區(qū)為直隸,有南、北直隸之分。清代設(shè)直隸省,行政中心設(shè)在保定。明清時,不屬府而直屬省管轄的州稱“直隸州”,屬府管轄的州則稱“散州”。
【堪輿】堪輿即風(fēng)水?!痘茨献印分杏校骸翱?,天道也;輿,地道也?!笨凹刺欤浖吹?,堪輿學(xué)即天地之學(xué)。
【天官】以冢宰為天官掌邦政,乃百官之長。唐指吏部長官。
【地官】地官司徒,使帥其屬而掌邦教,以佐王安(擾)攘邦國。主管教化的官,為六卿之一。唐武后曾一度以改戶部為地官。
【大司徒】地官,主管教化的官,為六卿之一,《國語》周上,“司徒協(xié)旅”,注稱掌合師旅之眾。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。東漢時改稱司徒,主管教化,為三公之一。清時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。
【春官】《周禮》以宗伯為春官,掌邦禮。后春官為禮部的別稱。
【夏官】夏官以大司馬(兵部尚書)掌邦(軍)政。
【秋官】主刑,大司寇(刑部尚書)。
【冬官】大司空為冬官,掌管工程制作,后也以冬官為工部的通稱。